• 首页
  • 天博综合官方网站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天博综合官方网站 > 新闻动态 > 梁楷《雪山行旅图》:笔底风雪狂,胸中天地宽

    梁楷《雪山行旅图》:笔底风雪狂,胸中天地宽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1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    图片

    梁楷《雪山行旅图》

    弗利尔美术馆藏

    梁楷(约1150—1210),山东东平人,南宋宁宗时期画院待诏。因厌恶宫廷画院束缚,将御赐金带悬壁而去,放浪江湖,嗜酒如命,自称“梁疯子”。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对体制的反叛与对自由的追求。

    师承贾师古(李公麟一脉),却突破工细传统,融合五代石恪的减笔技法,开创大写意新风。作品题材涵盖人物、佛道、山水,尤以简笔泼墨颠覆宋代院体画范式。

    图片

    《雪山行旅图》采用南宋典型的“边角构图”:画面左下角为嶙峋山岩与枯木,中部留白表现雪雾弥漫的江面,右侧远山隐现。这种“虚实相生”的手法,营造出空寂苍茫的雪境。

    图片

    我们观其笔墨语言,山石用大斧劈皴结合泼墨,以粗阔笔触横扫山体,墨色浓淡交织,表现雪覆岩壁的厚重与光影。树木中枯枝以焦墨“金错刀”笔法勾勒,如书法飞白,凌厉中见韧性。行旅者缩于岩下,仅以数笔勾出佝偻身形,凸显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坚韧。

    图片

    梁楷的“减笔”并非简化,而是以少胜多。如画中行旅者,舍弃五官细节,仅以动态轮廓传达跋涉之苦,呼应其《李白行吟图》中“寥寥数笔现诗魂”的意境。

    山体以水墨泼洒,通过水分控制呈现雪雾氤氲。墨色晕染似无序却暗合物理,如《泼墨仙人图》般“笔断意连”,突破形似束缚。

    画中雪山并非实景再现,而是心象外化。枯木寒岩象征“诸行无常”,行旅者独对天地,暗喻禅宗“苦行求悟”的修行之路。

    大面积留白构成“无画之画”:虚处既是雪雾,亦隐喻“真空妙有”。观者从混沌墨色中感知自然律动,契合禅宗“直指本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悟观。

    图片

    雪山的永恒冷寂与行旅者的瞬息存在形成张力,揭示天人关系的终极叩问——如庄子“天地与我并生”,亦如禅家“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”。

    岩下蜷缩的旅人,为荒寒注入温情。其孤影象征士人精神:于绝境中持守,在孤寂中前行,与梁楷自身“拒金带、醉江湖”的叛逆相呼应。

    梁楷以《雪山行旅图》等作,将减笔泼墨推向极致:融合五代石恪的简笔与南宋马远“边角山水”,打破院体工细桎梏。启元代倪瓒疏淡画风、明代徐渭泼墨大写意,更东传日本,影响雪舟等禅画宗师。

    《雪山行旅图》是其禅心与画魄的结晶。寒山雪径间,我们不仅看到南宋山水的空间革命,更见证一个灵魂对自由的礼赞——笔底风雪狂,胸中天地宽。

    好,到这里。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Powered by 天博综合官方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