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 、后勤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变化
1945年10月31日,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组建总后勤部,部长叶 季壮,副部长张永励;12月,吴溉之任政治委员。下辖供给部,部长高志洁, 副部长王锡元;卫生部,部长孙仪之,政治委员戴文彬,副部长张汝光; 兵站部,部长李长帏;军工部,部长王逢源;铁路管理局,局长郭洪涛; 东北银行总行,行长叶季壮(兼),政治部主任陈林。
11月底,总后勤部机关陆续撤出沈阳。由叶季壮率领各部主要负责 人和部分干部,随东北局转移至梅河口,组成前方总后勤部,部长叶季壮, 副部长贺诚,主要负责保障在铁岭、四平、抚顺地区作战部队。由陈林 和高志洁带领总后勤部机关大部分人员和大批物资撤至通化,与同时迁 到这里的炮兵学校合并,组成后方后勤司令部,司令员朱瑞,政治委员 吴溉之,主要负责统一领导后方建设、筹措物资和组织生产。由高文智、 张汝光带领供给部和卫生部部分干部,押运一批物资转移到黑山、阜新 一带,组成野战后勤部,部长王亢,副部长高文智,负责保障由华北进 军东北的部队的供应。
当时,由于机构刚组建,人员不充实,无后方基地,物资缺乏,队 伍急剧扩大,无法形成统一的后勤保障,部队的供应主要依靠各部队后 勤部门自行筹措。
1946年1月,东北人民自治军前方总后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后 勤部,部长叶季壮,副部长贺诚,杨至成于2月任政治委员;1月东北人 民自治军总后勤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后勤司令部(兼通化军区), 司令员何长工,政治委员吴溉之,副司令员刘西元,副政治委员王静, 参谋长陈波。2月,野战后勤部协助辽西军区组织秀水河子战斗兵站线, 战后并入辽西军区后勤部;后方后勤司令部兼通化军区改称通化保安司令部。4月,通化保安司令部中的原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方后勤司令部的 机关和工作人员进入长春,并入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。
5月,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移到哈尔滨。为便于供应前方部队和 建设后方基地,总后勤部分成前后梯队。前梯队设在哈尔滨,由部长叶 季壮和参谋长孙然率领,主要担负作战、整训部队的物资供应、伤员的 收容与转运等。后梯队设在佳木斯,由政治委员杨至成和副部长贺诚率 领,主要负责组织后勤建设,筹建军事工厂、学校、医院,发展军工生产, 培养后勤干部。7月,军械处扩编为军械局。8月,叶季壮、孙然调东北 局工作,遗职分别由钟赤兵、李梓斌接任。
10月,后勤前、后梯队改为前梯队、后梯队和后方三线配置:前梯 队由杨至成率机关部分人员随东总移至双城,负责扶余、前郭旗、德惠 等地作战部队的物资保障和医疗救护;后梯队驻哈尔滨,由钟赤兵率机 关部分人员,并抽调部分医院、兵站、仓库,到榆树布置兵站线,负责 下江南部队的物资供应与伤员转运、救治;佳木斯为后方基地,由贺诚 和李梓斌率机关部分人员,负责后方军工生产和后勤建设等。
1947年2月,军工部改由东总直接领导。3月,铁路管理局拨归东 北局领导。5月,军械局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军械部。
二 、发展军工生产
中共中央和东北局非常重视东北的军事工业。1945年10月3日,东 北局指出:在分兵接收政权、发动群众、发展武装、创造根据地的同时, 要建设兵工厂。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四平的第二天,即1946年5月19日, 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和林彪,指出:“立即开始在稳固后方建立兵工厂, 自己制造枪弹,作长期战争打算。”此后,中共中央和东北局依据战争形 势的发展,不断作出努力发展军工生产的指示与部署,明确规定,东北 的军事工业不但要保障供给东北民主联军,而且还要支援关内各战场的 人民解放军。
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,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局的领导下,大力创建和发展军事工业。
1945年秋至1946年春, 一批军工生产干部从延安、晋绥和随各路出 关部队进入东北后,各军区、各纵队先后成立了军工厂或军工处。
1945年10月12日,军工部在沈阳成立后,很快接管了沈阳市大东 区兵工厂、文官屯坦克修理厂及孤家子火药厂。山海关、锦州地区作战后,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主要工业区先后被国民党军侵占,军工部退出沈阳, 先迁抚顺,后至通化。将日伪遗留下来的兵营改建成厂房,干部和工人 齐动手,一面建厂,一面生产弹药。
1946年5月,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移至哈尔滨(后移驻佳木斯)。 军工部确定以珲春、鸡西、佳木斯、哈尔滨为军工生产基地,军工部设 在珲春。在珲春建立了子弹厂、手榴弹厂、炮弹厂、装药厂、翻砂厂、 木工厂等6个直属工厂,拥有干部、技术人员、工人1321人,日籍工人 占1/3,技术干部多数是日本国籍。鸡西军工办事处辖手榴弹厂、迫击 炮弹厂、翻砂厂3个工厂,拥有工人230人,其中日籍工人95人。佳木 斯设手榴弹厂和军械修理所。在哈尔滨设立军工办事处,主要负责收集、 购置设备和原材料,并组织哈尔滨可利用的生产能力进行军工生产。
与此同时,东北民主联军各军区、各纵队后勤部也先后在西满、辽东、 辽南、吉林、松江、合江、辽北、冀热辽等地建立小型兵工厂或修械所, 制造手榴弹及修理枪械等。
在军需生产方面,总后勤部供给部一面组织有条件的部队进行一定 范围内的军需生产以应急需;一面积极创造条件,先后在牡丹江、哈尔滨、 佳木斯、富锦、勃利、延寿等地建立一批军需工厂,作为军需生产基地。 如1946年5月,先在牡丹江设立办事处,短期内办起皮革厂和皮鞋厂, 后又陆续建成布鞋厂、织带厂,生产棉皮鞋、棉夹布鞋、背包带、挎包带等。
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大连是“永久安全地”“大连设厂是长久计” 的精神,1947年,东北局和华东局先后派出大批干部,投放大量资金,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,内部称大连甘井 子军工基地,对外称“建新公司”。计有12个工厂,分别生产炮弹、无烟药、瞬发引信、底火、硝酸、硫酸、酒精、氨水等,拥有职工6009人,其中 有日籍职员84人、工人116人。
这一时期,由于人员不足,生产环境分散,军工生产没有形成统一 计划、统一管理,因此,生产品种不多,产量不高。但是,由于全体员 工的努力,仍然供应前线各种子弹335.99万余发,各种手榴弹256.21 万余枚,各式掷弹筒弹2.34万余发,81、82毫米迫击炮弹6.98万余发, 120毫米迫击炮弹524发,地雷3896枚,60毫米炮弹1.61万余发,掷 火瓶4176枚,各种山野炮弹7356发。修理各种枪支1.51万余支,修理 各种火炮477门、马刀3375把,并且为军工生产尔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随着战争的扩大、部队的发展,军工生产越来越重要,急需加强统 一集中的领导,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生产。为此,东总分工第二 参谋长伍修权主管东北的军工生产;东北局于1947年10月下旬召开东北 军工会议,成立军工部。经中共中央批准,任命何长工为部长,伍修权 兼任政治委员。11月2日,东北局作出《关于军工生产的决定》,指出: 东北是有工业基础的,在建设军工生产上有其便利条件,应该而且必须 担负支援全国战争的任务。军工部成立后,先将哈尔滨、鸡西等地的13 个工厂统了起来,在原有机构基础上,组建了工程、材料、总务3个处 以及政治部和哈尔滨办事处、鸡西办事处等机构。并从部队抽调两万多 名战士学技术、做骨干。以后又将大连甘井子军工基地,炮兵司令部所 属炮兵修械厂、炮兵皮革挽具厂等工厂,各军区、各纵队的14处小型修 械所和地方上部分担负军工生产任务的工厂都统一领导起来。有的合并 或迁厂。还在各军工厂的中心地区增设珲春、鹤岗、北安、齐齐哈尔、 大连等办事处,加强集中管理,使分散各地的军工厂执行统一的生产计划、 统一的规格标准,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军工生产系统,有组织有计划地 生产各种武器弹药。
这一时期制造了大量前线所需产品,共复装各种子弹824.07万余 发,92毫米步兵炮弹4218发,各种山野榴炮弹11.7万余发,制造手榴 弹163.5万余枚,掷弹筒弹20.59万余发,60毫米迫击炮弹40.29万余发,81、82毫米迫击炮弹50.58万余发,爆破筒2.1万余具,无烟药31 吨,信号枪1483支,60毫米迫击炮1123门,81、82毫米迫击炮48门, 92毫米步兵炮4门,军镐和铁锹3.99万余把,马刀3579把等。
三、建立医疗卫生机构
初进东北时,除了主力部队有原建制的卫生机构外,其他没有完整 序列的医疗单位。收容、治疗伤员,只能依靠接收一些日伪医院和组织 当地医务人员为部队服务。1945年10月31日,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 后勤部卫生部。1946年1月,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卫生部,副部 长孙仪之在哈尔滨组织战伤救护工作和伤病员的后送治疗;部长兼政治 委员贺诚在佳木斯抓后方医院和学校建设,抓药材生产,推广战伤新疗法, 组织编译出版工作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充实、健全,到1946年底,已 组建41所医院,收容量为2.5万余床位;到1947年,发展到54所医院; 1948年又增至60所医院,11.2万余床位。
卫生干部和技术人员来自五个方面: 一是从关内进军东北的从事卫 生工作的干部1600余名,其中包括国际友人罗生特和米勒大夫。二是从 东北各地地方医务人员中动员参军约4000人。三是留用待遣送回国的日 籍医护人员数千人,其中有一些专家、学者、教授。各医疗卫生单位认 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对日籍医务人员的政策,用其一技之长,教育他们为 伤病员服务,在工作上大胆使用,在生活上给予照顾。为了救治伤病员, 他们忘我工作,不少人立功受奖,有的担任了所长、主治医师、护理部 主任、护士长等职务。四是解放过来的国民党军的医务人员,约500人。 五是中国医科大学和各军区、各纵队的医校、医生训练队、护士训练队 培训的各类医务人员2.38万余人。(1956年6月27日,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:“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,他们 在解放战争时期,作为医生、护士、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,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 好关系的信心。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,但是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。)
1947年夏季攻势后,相继建立了东线、西线后勤卫生部。把医院群布置在靠近军队前线地带,大大缩短伤员后送的距离,使其在较短时间 内得到治疗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